生滚粥11:全球关联的时代,不再“独立”的策展(采访蔡影茜)
Manage episode 437290983 series 2947216
我们将与活跃的策展人对话,从个体出发,去描摹他们的影响网络、实践轨迹、交叉位置。面对很多时候并不被认可为独立学科的展览史,每个实践者,有怎样的共识?又有怎样的视差?在逐渐铺陈开的对话中,看到展览史,展览史中的个体,也看展览史编织出的文化和社会脉络。
第一期“生滚展览史”,采访了生滚粥的主播之一蔡影茜。从她作为爱好者到从业者的看展史中,去理解展览如何处理时空关系并为艺术家的作品提供语境,反思白盒子批判、后殖民理论、亚洲现代性和城市化、南南视野和全球团结等展览的谱系。当机制的内部批判无法解决机制的问题时,需要将展览置于关系之中,并将机构视为公共知识流通的窗口。多次援引到“interdependent curator ”而非“independent curator”, 也是对策展工作处于关系之中的强调,对激发广泛团结的想象。
蔡影茜,广东时代美术馆首席策展人,工作和生活于广州。她在时代美术馆策划了一系列展览,包括“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2016)、“潘玉良:沉默的旅程”(2017)、以及个展“奥马尔·法斯特:看不见的手”(2018)、“周滔:铜镜岭”(2019)、“林从欣:猪仔叹和毒物赋”(2021)。自2012年起发起了“泛策展系列”,并于2016年发起了“一路向南”研究项目。2019年她入选亚洲文化协会(ACC)研究驻地项目。她最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别流动、现代乌托邦以及南方理论。
1:22
生活在2000年初的年轻人相比而言,不太受买房就业的束缚,有很多机会“不务正业”,文学、电影和音乐是爱好和积淀。
5:00
在缺乏知识储备的情况下,观看当代艺术的确会有困难和障碍;但这些记忆会留下来,等待未来被激发;申请De Appel之前,在国内唯一获得的有关策展的书籍是一本英文的Curating Subjects
10:30
De Appel策展项目采用大量阅读加对话式学习模式,2008年的方向主要是关系美学、机构批判以及后社会主义;同事(cohort)间有效的信息、知识和观点之间的交换最为重要;被视作“神秘的中国人”的经历。
15:31
工作室访问(studio visit)时除了学会沟通和提问,还会观察工作室所在街区,空间的情况、艺术家表述自己的方式,尤其去一个陌生的国家和文化语境,工作室访问也是具身地去理解所在城市历史沉淀的方式。
29:20
相较于独立策展人(Independent Curator)这一概念,于渺和比利安娜·思瑞克在近期访谈中提到的“相互依存的策展人(Interdependent Curator)”所描绘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成长的关系更接近策展人工作的真实状况。
32:48
展览的语言就是要处理时间空间关系的交织,并且要通过这种交织为艺术家的作品提供上下文;策展不被视为一个具有学科范式和传承性的专业来对待,但是也有其谱系,展览语言和展览主题也要放在诸如白盒子批判、后殖民理论、亚洲现代性和城市化、南南视野和全球团结等谱系中去看。
40:50
中国博物馆并非内生,而是转借西方现代主义知识体系下的秩序、分类和陈列系统。美术馆则更晚,这导致中国的当代美术馆大多时候是先有建筑和空间再填充内容,也导致西方语境下的机构批判在中国很难抓到具体的批判对象。
43:00
美术馆作为一个翻译和传播公共知识的空间,更多要考虑具有公共性但是被学科化和边缘化的知识,成为这些知识流通的窗口。
45:00
今天的当代艺术必须要在关系性的位置上去考虑,包含感官的、身体的、技术的和文本的问题等等;而机制的问题不能只通过机制内部去解决,美术馆需要把保存和研究的动态过程呈现出来,而不是还原成单一抽象不变的所谓“当代艺术”。
47:10
以南方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而非固定的地理坐标,很多当代艺术的议题都不能简化为某一地区或国家的问题;需要承认我们知识体系和经验的偏狭,去看一下那些我们曾身处其中的第三世界联盟。
50:00
卢布尔雅那现当代美术馆的群展“南方星图——不结盟的诗学”,第三世界的反帝反殖民运动,社会主义色彩的团结理想,彻底破灭了吗?身处极化分裂的世界当中,能够从理想的灰烬里面找到什么?
53:00
需要对自己和所在的机构保持一定的审视距离,制造保持驱动力的条件;有距离地回看也会明白获得的机遇和成长所倚赖的他人帮助和宏观环境。
29 episod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