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er FM - Internet Radio Done Right
13 subscribers
Checked 3M ago
Agregado hace cuatro años
Contenido proporcionado por 鏡好聽. Todo el contenido del podcast, incluidos episodios, gráficos y descripciones de podcast, lo carga y proporciona directamente 鏡好聽 o su socio de plataforma de podcast. Si cree que alguien está utilizando su trabajo protegido por derechos de autor sin su permiso, puede seguir el proceso descrito aquí https://es.player.fm/legal.
Player FM : aplicación de podcast
¡Desconecta con la aplicación Player FM !
¡Desconecta con la aplicación Player FM !
知識好好玩
Marcar todo como (no) reproducido ...
Manage series 2890208
Contenido proporcionado por 鏡好聽. Todo el contenido del podcast, incluidos episodios, gráficos y descripciones de podcast, lo carga y proporciona directamente 鏡好聽 o su socio de plataforma de podcast. Si cree que alguien está utilizando su trabajo protegido por derechos de autor sin su permiso, puede seguir el proceso descrito aquí https://es.player.fm/legal.
由鏡文學旗下聲音平台「鏡好聽」製播。
知識是什麼?知識是永無止盡的好奇心,是在假設與驗證間的來回探索,人們為何會傷心?大腦藏著甚麼秘密?說著不同話語為何代表相同的事?《知識好好玩》帶您與哲學、心理學、大腦、物理、性別、語言學等各領域專家,一起挖掘現象背後的原理,用最有趣的方式,把複雜困難的知識說給您聽。
《知識好好玩》已企劃推出以下節目 #動物好好玩 #戒不了的癮 #哲學好好玩 #性別好好玩 #大腦好好玩 #物理好好玩 #語言好好玩 #犯罪心理學大解析 #科學月台 。
跟著烏賊達人清大生科系焦傳金教授一起了解動物的感官有哪些「異於常人」之處?讓紀金慶教授以簡明生動的方式解析深奧的哲學經典,帶著大家跟著哲學家班雅明,思索與拆解現代性的核心概念,除此之外還有更多豐富精彩的知識等你來聽!
收聽更多「鏡好聽」精彩節目
| 官網:http://mirrorvoice.com.tw
| App: 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www.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
continue reading
知識是什麼?知識是永無止盡的好奇心,是在假設與驗證間的來回探索,人們為何會傷心?大腦藏著甚麼秘密?說著不同話語為何代表相同的事?《知識好好玩》帶您與哲學、心理學、大腦、物理、性別、語言學等各領域專家,一起挖掘現象背後的原理,用最有趣的方式,把複雜困難的知識說給您聽。
《知識好好玩》已企劃推出以下節目 #動物好好玩 #戒不了的癮 #哲學好好玩 #性別好好玩 #大腦好好玩 #物理好好玩 #語言好好玩 #犯罪心理學大解析 #科學月台 。
跟著烏賊達人清大生科系焦傳金教授一起了解動物的感官有哪些「異於常人」之處?讓紀金慶教授以簡明生動的方式解析深奧的哲學經典,帶著大家跟著哲學家班雅明,思索與拆解現代性的核心概念,除此之外還有更多豐富精彩的知識等你來聽!
收聽更多「鏡好聽」精彩節目
| 官網:http://mirrorvoice.com.tw
| App: 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www.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478 episodios
Marcar todo como (no) reproducido ...
Manage series 2890208
Contenido proporcionado por 鏡好聽. Todo el contenido del podcast, incluidos episodios, gráficos y descripciones de podcast, lo carga y proporciona directamente 鏡好聽 o su socio de plataforma de podcast. Si cree que alguien está utilizando su trabajo protegido por derechos de autor sin su permiso, puede seguir el proceso descrito aquí https://es.player.fm/legal.
由鏡文學旗下聲音平台「鏡好聽」製播。
知識是什麼?知識是永無止盡的好奇心,是在假設與驗證間的來回探索,人們為何會傷心?大腦藏著甚麼秘密?說著不同話語為何代表相同的事?《知識好好玩》帶您與哲學、心理學、大腦、物理、性別、語言學等各領域專家,一起挖掘現象背後的原理,用最有趣的方式,把複雜困難的知識說給您聽。
《知識好好玩》已企劃推出以下節目 #動物好好玩 #戒不了的癮 #哲學好好玩 #性別好好玩 #大腦好好玩 #物理好好玩 #語言好好玩 #犯罪心理學大解析 #科學月台 。
跟著烏賊達人清大生科系焦傳金教授一起了解動物的感官有哪些「異於常人」之處?讓紀金慶教授以簡明生動的方式解析深奧的哲學經典,帶著大家跟著哲學家班雅明,思索與拆解現代性的核心概念,除此之外還有更多豐富精彩的知識等你來聽!
收聽更多「鏡好聽」精彩節目
| 官網:http://mirrorvoice.com.tw
| App: 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www.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
continue reading
知識是什麼?知識是永無止盡的好奇心,是在假設與驗證間的來回探索,人們為何會傷心?大腦藏著甚麼秘密?說著不同話語為何代表相同的事?《知識好好玩》帶您與哲學、心理學、大腦、物理、性別、語言學等各領域專家,一起挖掘現象背後的原理,用最有趣的方式,把複雜困難的知識說給您聽。
《知識好好玩》已企劃推出以下節目 #動物好好玩 #戒不了的癮 #哲學好好玩 #性別好好玩 #大腦好好玩 #物理好好玩 #語言好好玩 #犯罪心理學大解析 #科學月台 。
跟著烏賊達人清大生科系焦傳金教授一起了解動物的感官有哪些「異於常人」之處?讓紀金慶教授以簡明生動的方式解析深奧的哲學經典,帶著大家跟著哲學家班雅明,思索與拆解現代性的核心概念,除此之外還有更多豐富精彩的知識等你來聽!
收聽更多「鏡好聽」精彩節目
| 官網:http://mirrorvoice.com.tw
| App: 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www.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478 episodios
Todos los episodios
×在表演藝術中,服裝設計往往被低估,卻是牽動整體呈現關鍵要素。本集邀請到台灣劇場界重量級服裝設計師林璟如,分享她在這個領域耕耘四十六年的寶貴經驗。從雲門舞集到當代傳奇劇場,她為無數經典作品親手染布、縫製,用心打造每一件獨一無二的舞台服裝。 一件劇場服裝如何從無到有?為何設計給舞者與演員的服裝大不相同?在劇場做服裝設計為何被形容像在「鳥籠裡做設計」?從量身到完成,設計師如何透過服裝幫助表演者說故事? 來賓介紹 林璟如:資深劇場服裝設計師,合作對象遍及國內外各知名團體,參與演出設計作品多達300餘齣,橫跨現代戲劇、傳統戲曲、歌劇、舞蹈、偶劇、兒童劇、跨界展演等,2006年獲頒第10屆國家文化藝術獎。 本集重點 04:48 劇場服裝和時裝設計有什麼不同? 11:50 溝通能力有多種要?林璟如:「要先把自己強壯起來,你才有跟導演和編舞者對話的能力」 14:43 瘋狂看排練的背後:音樂、燈光、肢體動作、場地等如何影響服裝設計? 18:43 連布料都自己染!為什麼不直接買現成的? 23:02 演員說故事、舞者傳遞精神:不同表演者的服裝設計思考差很大 30:11 偶戲服裝大有學問:如何為「會動的機關」量身打造戲服? 32:23 一件衣服如何改變人的行為?舞台服裝設計的心理學 【本節目由國家兩廳院企劃製作、鏡好聽錄製播出】 錄音剪輯:劉寶苓 攝影:國家兩廳院提供 🎧現在就下載《鏡好聽》APP,有貼心收藏、追蹤、分享功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ㅤ| 免費下載 APP: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ㅤ| 立即訂閱: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subscription ㅤ|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ㅤ|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ㅤ|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 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在印尼的爪哇與峇厘島,一組由銅鑼與銅片琴編織成的樂音,千年來從未間斷,這就是甘美朗。這種充滿異國色彩的音樂,不僅超越了西方的十二平均律,還以獨特的調音方式和循環結構,讓德布西等作曲大師驚嘆「宛如打開了全新的宇宙」! 為什麼每套甘美朗樂器都有自己的「個性」?爪哇的宮廷音樂與峇厘島的祭典樂舞有何不同?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數十位樂手如何達到絕妙和諧?為何這套傳統音樂能打動西方作曲家,甚至影響了現代音樂的發展?甘美朗音樂中的「交織」概念,又為何能帶給現代人全新的音樂視野? 來賓介紹 王櫻芬: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劉亦修: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本集重點: 04:55 宮廷vs宗教,甘美朗發展大不同! 09:19 每個樂器都有戲!甘美朗音樂的特色有哪些? 12:38 錘子就是老師!沒指揮也能合奏的原因 19:24 甘美朗怎麼改變西方音樂?從德布西到麥克菲都為它瘋狂! 24:07 每一套甘美朗樂器都有自己的調律、自己的個性 本集曲目: 04:30 NTU Linggar Petak 18:17 2019 Gender Wayang trimmed for podcast 皮影戲 29:47 NTU Wahyu Giri Suara 1987 composition 1114 【本節目由國家兩廳院企劃製作、鏡好聽錄製播出】 錄音剪輯:劉寶苓 攝影:國家兩廳院提供(圖為壞鞋子舞蹈劇場赴印尼學習甘美朗) 甘美朗音樂提供:王櫻芬、劉亦修 🎧現在就下載《鏡好聽》APP,有貼心收藏、追蹤、分享功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ㅤ| 免費下載 APP: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ㅤ| 立即訂閱: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subscription ㅤ|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ㅤ|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ㅤ|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 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歐洲劇場大師米洛勞的新作《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即將在兩廳院上演。這部聚焦巴西亞馬遜雨林附近農民抗爭的作品,將遠在南美的「無土地農民運動」(MST)這場重要社會運動帶到台灣觀眾眼前。 MST是如何對抗資本主義的?他們從被視為「暴民」到獲得國際認可,背後有什麼故事?為什麼連跨國企業都對他們忌憚三分?MST堅持土地共有、生態農業和食物捐贈,他們的理念如何挑戰了現代農業的遊戲規則?對藝術工作者有什麼啟發?藝術家是否也能跨界合作,將藝術能量化為滋養社會的土壤?本集邀請到拉美文化專家石雅如教授,帶我們走進巴西,一起來深入了解這場改變世界的農民革命! 來賓介紹 石雅如:慈濟大學外文系教授,西班牙Salamanca大學伊比利美洲人類學博士,著有《拉丁美洲觀察:原住民族權利、新自由主義經濟、認同與轉型正義》等書。 本集重點: 03:44 50%土地掌握在1%的人手上!巴西土地問題的歷史根源 06:55 縝密的組織方式讓決策更有效率,MST是怎麼運作的? 14:35 以掃除文盲為主!MST怎麼辦教育? 16:53 是英雄還是暴民?被既得利益者醜化要面對的事 21:35 形象扭轉的契機:來自一場在亞馬遜雨林的悲慘屠殺 23:26 MST的全球化進程:從本地抗爭到國際影響力 36:21 向農民學習!MST給藝術創作的啟發 【本節目由國家兩廳院企劃製作、鏡好聽錄製播出】 錄音剪輯:劉寶苓 攝影:國家兩廳院提供 🎧現在就下載《鏡好聽》APP,有貼心收藏、追蹤、分享功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ㅤ| 免費下載 APP: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ㅤ| 立即訂閱: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subscription ㅤ|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ㅤ|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ㅤ|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 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本集05:56處主持人口誤「所謂的LGBTQ的社群裡頭」,應改為「所謂的LGB的社群裡頭」 在 2024 年五月底,台灣出現首例跨性別男性免術換證高等法院判勝訴,跨性別的議題受到愈來愈多關注,但其實,台灣早在 1950 年代就陸續有跨性別者的討論,並且獲得了許多正面支持。 本集節目主持人是李佩雯,來賓為靜宜大學大眾傳播系的特聘教授王孝勇,他用「語藝學」的角度討論跨性別,也就是更著重於文本,包含第一人稱敘事,或新聞媒體的報導。 本集談論了 1950 年代台灣第一個接受性別重製手術的「謝尖順事件」,他為何會「被變性」成為國家大外宣的素材?而同時期的「人妖曾秋煌」又為何頻頻被媒體貼上各種負面標籤?此外,包含 1980 年代「珍」的故事,第一個出櫃的跨性別者,如何取得了大眾的同情? 我們一直認為跨性別是西方的概念,但從這些台灣在地的案例來看,就知道性別平等也是很在地的社會關懷。 本集重點: 01:39 台灣免術換證成功案例!其實同溫層不一定認同? 06:14 語藝學是什麼?新聞媒體如何報導跨性別? 10:26 被變性的「謝尖順事件」,如何成為國家宣傳工具? 21:29「人妖」曾秋煌:同個年代,為何不斷貼上負面標籤框架? 28:36 珍的故事:我是女生,有陰莖是我的缺陷 34:00 跨性別不是西方的概念,台灣早就走在很前面了 37:34 跟教授聊性別:對免術換證的看法? 【本集節目是由女學會與鏡好聽共同製作播出的《不只是女性主義》】 本集主持人:李佩雯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謝佩妤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subscription | 免費下載 APP: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 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近幾年學界與藝術圈紛紛討論「人類世」的概念,也就是人類作為世界多元萬物的一種,卻過度宰制這這片土地與星球,並且延伸出各種問題。這個概念影響了我們對於女性主義的想法,人們開始反思,如果不從人類的角度,還有什麼其他的視角可以重塑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本集節目主持人為劉文,來賓是東吳大學社會系的張君玫教授,她提出「分子女性主義」的概念,也就是人類的身體其實存在很多微生物,我們早就已經具有多重視角的疊加,因此,我們有沒有可能像一個分子一樣去思考、從不同感官去看見不同,以及最重要的,尊重彼此的界線? 那麼對她而言,共生跟批判共存,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想像呢? 本集重點: 01:34 我們之所以能知道一隻狗的觀點,是因為可以了解牠的身體 09:37 超越人類視角的盲點:什麼是「分子女性主義」? 13:24 結合跟自然科學的知識,對於女性主義是重要的 17:52「病毒世」如何翻轉人類既有對於身體的界線的想像? 27:28 共生跟批判共存,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想像? 30:08 跟教授聊性別:如何避免只談性騷擾,不談性高潮? 【本集節目是由女學會與鏡好聽共同製作播出的《不只是女性主義》】 每週三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本集主持人:劉文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謝佩妤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subscription | 免費下載 APP: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 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隨著社會勞動市場變化,愈來愈多女性加入職場,雙薪家庭的比例也跟著提高。然而,女性仍然負擔孩子主要照顧者的責任;那麼爸爸去哪兒了?他們又有哪一些沒有被看見的難題? 本集節目主持人是李佩雯,來賓為中正社會福利系的副教授王舒芸,她研究包含育嬰假、雙薪家庭親職、單親爸爸的困境等等,她提到,即使年輕世代男性已經更樂意參與育兒,但台灣整體文化的環境對父職仍然不太友善。 譬如,他們一方面被要求家務平等分工,但職場上仍維持陽剛競爭的風氣,讓他們進退兩難。本集也聊到,身為一個社會福利研究者,她理想中的家庭樣貌會是什麼? 本集重點: 04:33 選擇性育兒角色:爸爸是打卡制,媽媽是責任制 09:44 新手爸爸的困境與靜默育兒 15:58 不被支持的家庭主夫們:男子氣概的限制 18:47 爸爸要請育嬰假為什麼很困難? 27:23 單親爸爸:如果向人求助,就不符合男子氣概 29:51 身為社會福利研究者,你認為的理想家庭樣貌是? 35:51 跟教授聊性別:發現自己是父權結構下的受害者,如何調適? 【本集節目是由女學會與鏡好聽共同製作播出的《不只是女性主義》】 每週三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本集主持人:李佩雯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謝佩妤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subscription | 免費下載 APP: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 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男狩獵,女採集」是我們似乎很熟悉的傳統性別分工,但當女性主義進入考古學後,卻改變了研究結果? 本集主持人是方念萱,來賓為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江芝華,她指出,考古學就是透過物質去討論過去的社會、人的樣態,然而,當考古學家帶著當代的濾鏡去看過去,就容易誤讀訊息。譬如,馬雅文明金字塔中的女性角色發現,或者在 2017 年的瑞典,透過 DNA 檢測原來古墓裡的是女戰士而非男戰士。 我們怎麼詮釋過去,這個詮釋,也會影響現在。透過女性主義進入考古學,我們會發現,人類社會,包含性別角色,都沒有所謂理所當然、自然而然的事。 本集重點: 01:37 女性主義進入考古學?別再用當代的眼光解釋過去 06:13 什麼是考古學?我們發明物,但物也控制著我們 12:19 馬雅文明金字塔中的女性角色發現 15:55 是維京女戰士!2017 年一個 DNA 研究,打破多年的性別假設 19:17 「男狩獵,女採集」以及「男性氣概」的重新詮釋 27:49 「在田野女人當男人用」考古田野現場的性別不友善 34:19 跟教授聊性別:如何定義性別?所謂「女性」是根據生理還是心理狀態? 【本集節目是由女學會與鏡好聽共同製作播出的《不只是女性主義》】 每週三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本集主持人:方念萱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謝佩妤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subscription | 免費下載 APP: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 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2024 年第 35 屆金曲獎由原住民歌手巴奈奪得「最佳台語專輯」、布農族女孩 Makav 真愛獲得「最佳新人獎」引起眾人討論,顯示這個世代對於所謂「原民性」的開放想像。 本集主持人為劉文,來賓是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系的助理教授林果葶,他長期研究當代原住民音樂流行創作,以及這些創作者在社群平台上如何展演自我、跟粉絲互動。他觀察到,他們一方面要透過一些方式讓大眾認可自己是原住民,一方面又得讓自己「不那麼原住民」以吸引更多人關注。 原民性是什麼?一定要有原住民的血統、經常回部落,會講祖語嗎?女性原民創作者會特別強調自己的性別嗎?他們又要如何去滿足傳統跟當代的原民文化呢? 本集重點 : 01:52 怎麼看原住民歌手巴奈奪得今年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 06:39 原民性是什麼?一定要有原住民血統嗎? 10:15 要特別強調自己是「女性」原民創作者嗎? 17:57 「我們 Adju」:阿嘟文化成為一種原民性的展演 24:22 一個回部落寫出勇士舞歌舞的女性:戴曉君 29:39 跟教授聊性別:如何有效跟不同立場的人討論性別? 【本集節目是由女學會與鏡好聽共同製作播出的《不只是女性主義》】 每週三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本集主持人:劉文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謝佩妤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subscription | 免費下載 APP: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 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為什麼聽到節奏鮮明的音樂,會讓我們忍不住想跟著擺動?為什麼同步的節奏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它又怎樣改善自閉症、閱讀障礙,甚至提升大腦功能? 本集邀請到音樂認知心理學專家、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的蔡振家教授,來談談節奏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節奏感對於人類在學習上、社交上的影響外,也會聊聊動物是如何感受節奏的。 來賓介紹 蔡振家:台大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音樂學博士 本集重點: 03:02 越同步越團結,為什麼節奏感對團體關係有幫助? 08:04 節奏感其實是腦補的能力?節奏感跟語言的關係 12:10 大象節奏感超好!動物的節奏感 17:28 「低頻」就像打地基!低頻如何決定聲音的節奏 21:20 為什麼「點頭」比「拍手」更能跟上拍子? 26:08 節奏的文化意涵:以巴西音樂人Gilberto Gil為例 31:09 看譜能力≠音樂能力,重新認識樂譜在音樂學習中的角色 32:27 音樂訓練是全腦運動!它如何幫助特殊需求孩子突破學習障礙? 【本節目由國家兩廳院企劃製作、鏡好聽錄製播出】 錄音:謝佩妤 剪輯:劉寶苓 攝影:國家兩廳院提供 🎧現在就下載《鏡好聽》APP,有貼心收藏、追蹤、分享功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ㅤ| 免費下載 APP: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ㅤ| 立即訂閱: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subscription ㅤ|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ㅤ|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ㅤ|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 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若以學習人口來看,女性學音樂的比例似乎比較高,但是整個音樂史的紀錄卻還是以男性為主。當女性主義研究介入音樂這個領域後,會有什麼樣不同的發現? 本集節目主持人為方念萱,來賓是北藝大音樂學院的助理教授潘莉敏,她指出,一直以來歷史學都比較看重視覺檔案,但音樂作品也可以當作史料的其中一種,尤其是經常被忽略的女性音樂家們。 她在這些研究資料裡看到什麼精彩的故事?台灣眾多的軍中進行曲,其實都源自第一位女性作曲家賴孫德芳?長期被媒體稱為「女暴君」的女性指揮家郭美貞,其實有許多沒有被看見的樣子? 本集重點 : 05:57 在音樂史上,這些重要的女性名字消失了 12:08 音樂家需要區分性別嗎? 15:12 女性主義音樂學是什麼? 21:34 台灣第一位女性作曲家賴孫德芳的研究故事 26:47 她不只是暴君台灣:女性指揮家郭美貞 36:50 跟教授聊性別:女性從事性工作是性解放還是強化被 【本集節目是由女學會與鏡好聽共同製作播出的《不只是女性主義》】 每週三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本集主持人:方念萱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謝佩妤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subscription | 免費下載 APP: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 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音樂中真的存在性別差異嗎?1920年代,在一場作曲比賽中,當評審得知並列第一的作品之一竟出自女性之手後,立即改變決定,只承認男性作曲家的勝利。可悲的是,這種性別歧視並非特例:19世紀的芬妮·孟德爾頌被迫隱藏在弟弟名下發表作品,20世紀初的雷貝卡·克拉克不得不用男性化名參賽。為何歷史上女性作曲家得面對這種待遇? 更深入地說,純粹用聽的,我們真的能分辨出作曲家的性別嗎?從樂器的選擇到音樂的詮釋,男女音樂家是否只能遵循所謂的「性別特質」?本集邀請到古典小提琴家陳鈺雯和爵士薩克斯風演奏家林映辰,分別從古典與爵士樂的視角進行討論外,也會聊聊那些跳脫性別框架、專注於音樂本質的傑出女性音樂家們。 來賓介紹 《振聲:古典到實驗的陰性力量》策展人 陳鈺雯:古典小提琴家,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林映辰:爵士薩克斯風演奏家,King Cake紐奧良爵士樂團領班 本集重點: 03:50 《振聲》特展的女性作曲家選擇:古典樂 08:35 女生是屬於廚房?在社會歧視氛圍下的古典樂女性作曲家想出頭有多難? 13:45 《振聲》特展的女性作曲家選擇:爵士樂 17:19 長笛= 女生、小號 = 男生?樂器選擇中的性別迷思 23:39 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影響女性作曲家的創作? 26:10 從演化角度看音樂中的性別差異 【本節目由國家兩廳院企劃製作、鏡好聽錄製播出】 錄音剪輯:劉寶苓 攝影:林育全(國家兩廳院提供) 🎧現在就下載《鏡好聽》APP,有貼心收藏、追蹤、分享功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ㅤ| 免費下載 APP: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ㅤ| 立即訂閱: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subscription ㅤ|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ㅤ|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ㅤ|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 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2024 年的巴黎奧運規範運動員的性別比必須為 50:50,成為性別上的創舉;國際奧會也發布了媒體性別描述指南,包含男女比賽報導篇幅平衡、不使用性別刻板印象用語等等。然而,我們還是看到了許多針對運動員性別氣質的爭議與討論。 在運動場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針對性別的限制?本集主持人為李佩雯,來賓是台大國際體育運動事務學程的教授曾郁嫻,他長期研究媒體如何報導女性運動員、性平教育要如何融入運動場,以及教練與球員之間通常有緊密的連結,但要如何避免不平等權勢關係產生的性騷擾或身體侵犯? 本集也聊到了,一直到今天都還有校內球隊明文規範女性學生的儀容要「像個女生」,以及同志和跨性別在運動場上的處境。 本集重點 : 02:56 以躲避球為例:運動裡我們經常只講究速度力量,而忽略其他技能 04:35 改變女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重要法案:美國憲法第九修正案 07:00 媒體對女性運動員形象的分析,以及巴黎奧運的性別進展! 12:39 場上要強悍,下球場要像女生一樣:台灣球隊的外型規範? 17:00 同志與跨性別球員的處境 23:44 把性平教育帶到運動場上會有什麼改變?國小的體育課有多重要? 30:54 跟教授聊性別:女性主義者就要很強悍? 【本集節目是由女學會與鏡好聽共同製作播出的《不只是女性主義》】 每週三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本集主持人:李佩雯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謝佩妤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subscription | 免費下載 APP: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 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愛」這個概念是從何而來的?現代人談戀愛,真的是自由的嗎? 本集節目主持人為劉文,來賓是政大臺文所的助理教授陳佩甄 (Eno),她在 2023 年出版了《愛的文化政治:台韓現代親密關係的殖民系譜》討論「愛」這件事是如何被形塑而成的。她提到,親密關係即是一種政治,我們現在會如何愛人、選擇跟誰戀愛,這些看似很個人的事,其實背後都有各種權利關係影響。 台灣的多元性別政治走到當代,已經突破部分傳統異性戀的框架,然而,「愛的去殖民」還可能有哪些路徑?當代親密關係還能有哪些想像?本集也聊到,同樣是陳佩甄很關注的南韓,他們近年的性別與女性主義又走到哪一步了呢? 本集重點 : 05:46 什麼是愛的文化政治?關於誰可以愛誰,誰的愛比較有資格 11:38 性暗示、殉情:這些女同性愛戀在 1930 年代的韓國就已經出現 19:06 當代出現同婚、開放式關係就是「去殖民」的愛嗎? 21:29 有愛的婚姻才有正當性,反之,談戀愛不結婚也不行 26:06 當代韓國性別運動跟台灣的差異? 30:59 字典中定義的「愛」,只有男女之間? 37:10 跟教授聊性別:可以接受伴侶跟自己的政治立場不同嗎? 【本集節目是由女學會與鏡好聽共同製作播出的《不只是女性主義》】 每週三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本集主持人:劉文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謝佩妤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subscription | 免費下載 APP: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 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這裡是朝鮮時代,請回答,OVER」 你是否曾迷惑於韓國古裝劇中的複雜情節? 或是對那些歷史背景一知半解呢? 在正式進入朝鮮時代前,讓我們先從幾部韓劇開始,帶你認識那些被戲劇巧妙還原的歷史細節,揭開真實與虛構交織的神秘面紗。 現在,就讓我們成為你的引路人,提升你的觀影體驗,解鎖韓國古裝劇的全新視角吧!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請回答1392:韓劇中的朝鮮時代》】 製作人:吳芳怡 錄音師:謝佩妤 🎧8/13起,每週二更新! 兩個方案任你選,收聽更多精彩內容! 方案一:升級訂閱會員(月訂 230 元),即可聆聽本節目及全站標示「訂閱」的有聲書和節目喔!➠ 點我訂閱 方案二:單購 限時 79 折 473 元 ,永久收聽本節目 ➠ 點我購買 現在就下載《鏡好聽》APP,收聽更多精彩節目! 👉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家是什麼?家人之間必定會有緊密連結嗎?從戰爭到近期的全球化時代,遷移的家,讓親密關係有什麼樣的轉變? 本集主持人為李佩雯,來賓為清大社會學研究所的所長沈秀華,在她編輯的《國與「家」:戰火陰影下的外省人故事》中,從移民社會學和婚家社會學的角度重新審視第一代外省人家庭,她指出,外省人到台灣並非單純的「撤退」,而是「遷移」,當中包含了移動的故事、種種適應的問題,以及性別結構的影響。 至今台灣還有許多國族認同的差異,為什麼有些人從小就生長在台灣,卻以中國為心理的上依歸?本集也談到了,解嚴後有大量台灣男性前往中國工作,可能發展婚外情,或另外成家,這會影響他們的國族認同嗎?遠距離的婚姻關係,其實讓男人女人各自享有了不同的紅利? 本集重點 : 03:57「難民」遷移:第一代外省人來台灣,並非立刻就能順利成家 10:50 那段婚姻不是個快樂的故事:本省媽媽跟外省爸爸的結合 15:07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生長在台灣,卻遙想中國? 19:57 親密的陌生人:台商男性到中國工作,會如何影響婚姻與家庭關係? 27:38 重新看待家與愛?以愛為名,往往會忽略背後的權力關係 29:23 跟教授聊性別:性別相關領域的碩博士畢業後有什麼職涯選擇? 【本集節目是由女學會與鏡好聽共同製作播出的《不只是女性主義》】 每週三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本集主持人:李佩雯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謝佩妤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subscription | 免費下載 APP: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 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Bienvenido a Player FM!
Player FM está escaneando la web en busca de podcasts de alta calidad para que los disfrutes en este momento. Es la mejor aplicación de podcast y funciona en Android, iPhone y la web. Regístrate para sincronizar suscripciones a través de dispositiv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