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onecta con la aplicación Player FM !
蘇老師講解國際新聞、中東與中亞歷史、中國事務、太空知識的頻道。 Diplomat's daily news review and history research on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 China Affairs and Space Exploration
«
»
2024.04.26 中國神舟18號太空飛船發射前往天宮太空站輪班
Manage episode 414705296 series 2948782
2024.04.26 中國神舟18號太空飛船發射前往天宮太空站輪班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726984
2024年04月26日 13:02
蘇育平/神舟18號發射成功 台灣別錯失參與太空產業機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
未來SpaceX要啟動大規模移民火星行動時,台灣大可以爭取供應商角色,許多商機大有可為,台灣一定不能錯失這個機會了。
▲ 搭載神舟18號載人太空船的長征二號F遙18運載火箭2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圖/視覺中國CFP)
●** 蘇育平/國際政治觀察者**
中國航天局於2024年4月25日從酒泉發射中心發射中國第七次天宮太空站長期載人飛行任務——神舟18 號載人飛船。乘組人員由葉光富指揮官、任務操作員李廣蘇與工程師李聰組成。
本次發射載具依然是神舟飛船專用之長征2F/G號遙18火箭,高度62公尺,預計將與天宮太空站之天和核心艙對接後,將神舟-17號的三名成員替換下來返回地球,神舟-18三名成員上去天宮太空站值班。每次值班時間為半年時間。
▲ 神舟18號載人飛船。乘組人員由葉光富指揮官、任務操作員李廣蘇與工程師李聰組成。(圖/作者提供)
神舟飛船的由來為何,下方為大家介紹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中國從1960年代兩彈一星計畫開始,看到蘇聯與美國紛紛將太空人送上軌道甚至登月,自然也有如此想像,可是當時中國科技積累太少,綜合國力也薄弱,加上社會還處在階級鬥爭文化大革命階段,哪有辦法有剩餘國力用在太空發展呢?
雖然60~70年代曾有發展「714工程」中國載人太空船「曙光一號」之提議,但最後評估後認為做不到,只好不了了之,這與當時中國海軍也想發展大型驅逐艦,但經費、引擎推力、雷達、武器都不到位,因此一直到21世紀,才終於做出055萬噸大驅逐艦是一樣的發展軌跡。
直到改革開放到相當程度,國力恢復,在科學家建議下,中國開始對載人太空工程進行評估。1983年通過「863計畫」,包含高科技的七大領域,排名第二的航天技術獲撥資金50億元,主要發展「大型運載火箭、太空往返運輸系統、載人太空站及其應用」,並進一步於1992年9月21日通過《關於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的請示》,啟動代號為「921工程」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計畫。
神舟系列飛船是中國從1999年首飛一直到今天,用來執行中國載人太空任務的飛船名稱。這名稱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向大眾徵集而來的最受歡迎名稱,當然也有其他騰龍號、華夏號、九州號等不同名稱建議。
▲ 俄羅斯聯盟號太空飛船Soyuz TMA-7。(圖/公有領域)
神舟飛船主要學習模仿對象是蘇聯的聯盟號(Soyuz)系列太空船,聯盟號太空飛船也與蘇聯R-7火箭一樣,使用了半個世紀以上的老掉牙型號,但是絕對穩定安全強力把你送上太空。
其實神舟飛船的結構是十分簡單的,從最上方往下,分別是軌道艙、返回艙、其他附加艙與最下方的長征2F號專用火箭。老實說空間都不大,也不是想像中電影裡面的銀河聯邦戰艦企業號的威風樣子,甚至連電影中的貨運飛船也稱不上,倒不如說就是幾個大鐵桶一個一個疊在一起的組合。當然也沒那麼簡單,要上太空,要與太空站連接,要容納太空人生活、工作、活動的空間,且要供氧氣,與宇宙的真空要能嚴密的隔絕不能洩漏,這一切都是要仔細再仔細。
▲ 在地面廠房中進行總裝配的神舟飛船。(圖/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神舟飛船主要載人的「返回艙」像是一口鐘,直徑2.5公尺、空間約6立方公尺,三個座位可容納三名太空人,當然空間還是小得可憐,但也已經是世界上空間第2大的太空船,蘇聯聯盟號飛船加壓艙空間是4立方公尺,今天美國SpaceX的龍飛船則是9.3立方公尺。
這還都是小型圓錐狀太空船之內部體積,如果是SpaceX的星艦(Starship),其內部加壓空間有1,100立方公尺,可以分為40餘個房間,或任何排列組合,將是未來「行星際太空船」的典範,但現在還在測試中。
神舟推進艙外面有展開後面積超過4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電池陣列、在宇宙中調整姿態之電離子推進發動機、防熱板等。推進艙可裝載300公斤的物資發射到太空站,返回地球時也可裝廢棄物垃圾,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這樣處理比直接丟入太空當太空垃圾好,因為在真空狀態下,一桶餿水或人體廢棄物在千萬年太空漂流之後恐怕還是很噁心。
說回來,神舟推進艙下方有四台火箭發動機,使用甲基肼/四氧化二氮(N2O4/MMH)液體燃料這種1970年代就開始使用的燃料,似乎是越古老的越安全,本身動力也很強大,雖然這種燃料有毒,但這款長征2F型號的火箭技術相當成熟,而且從來沒有出過大問題。
▲ 神舟推進艙下方有四台火箭發動機。(圖/視覺中國CFP)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當我們看美國、蘇聯的太空梭或其他概念中的空天飛機,都已經像是一艘真正的飛機,還可以像飛機一樣自主返回大氣層並降落在機場跑道。但
神舟飛船的返回艙還是最古老的鐵桶狀飛船形式,可返回地球,但是最後要靠降落傘落到地面,看起來似乎很落後,但至少中國以最節省成本的方法解決了有無的問題,而且可以做到每年兩次發射,不間斷地持續到現在已經是神舟18號任務了。
倘若說要設計更高科技的太空梭或空天飛機,其實中國在一開始製造神舟之前就曾經評估過,但太空梭成本太高、中國科技、材料的技術積累也尚不足,但這並不代表中國今天就沒辦法做了。就好比中國海軍的大型驅逐艦與航空母艦,總要先解決無的問題,之後再開始往更新、更強發展。
不包含火箭推進段的神舟飛船前兩段,大概有9公尺長,重8噸。推進火箭專門用新開發的長征二號F型火箭,並賦予遙X號之火箭名稱以區別每次發射次序。在2021年天宮太空站正式運作以來,神舟飛船以每年兩次的頻率定期發射,輪換人員並補充物資,為了安全,中國會隨時準備另一艘備便隨時可發射前往太空搶救險情的下一號神舟太空船與火箭,確保人員安全萬無一失。
神舟1號至神舟4號,以及神舟8號是屬無人發射任務,其他的各次神舟任務則都是載人飛行。每一個出發執行任務的太空人航天員都會配戴每一次的任務標章,而且從神舟16號任務起,該標章是公開對外徵求徵集的圖樣,讓國民對此更有參與感。
▲ 中國首位太空人楊利偉 。(圖/翻攝 百度)
2003年10月15日發射的神舟-5號飛船載有一名太空人叫楊利偉,他就是中國第一位太空人。就跟蘇聯第一位太空人加加林一樣,楊利偉的第一次太空任務只有短短一天,就匆匆返回地面,因為不管蘇聯還是中國,都不希望自己第一名太空人因為意外陣亡在太空中,有上去就好了,趕快先下來接受歡呼再說。
中國的航天員,也就是太空人幾乎都是解放軍空軍戰鬥機飛行員出身,航天項目也都是在軍事航天部隊(過去是總裝備部或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轄下,也就是說太空人幾乎全部都是現役軍人身份,不可能像大明星一樣隨時接受採訪,到處公開上節目等,不過他們每位上去過太空的人都會留下記錄,也都是人類太空發展史上的一份子。
接下來的神舟任務就是到天宮-1號、天宮-2號原始版太空站中去對接拜訪,做一些太空物理實驗、生物實驗,種生菜、養蠶寶寶、與地面小朋友視訊上課講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的物理現象等。
2021年6月17日,神舟12號飛船終於與最終版的天宮太空站對接,並開始神舟太空人在天宮太空站輪流值勤駐守的任務。要等到下一架神舟飛船來到後,上一架的神舟飛船船員才可以搭船返回地球。
由於天宮太空站開始有太空人長期駐守,對物資燃料等需求激增,中國也開始發射無人的天舟貨運飛船到天宮對接,為駐守的太空人送上食物、飲水、生活物資等。中國也陸續發射「問天實驗艙」與「夢天實驗艙」並與天宮太空站相連結,這座中國人獨力打造的太空站越來越豐富。
中國航天局表示未來將繼續發射「巡天太空望遠鏡」及「天宮太空站」的擴充艙段,計畫將目前天宮太空站的造型由T字形擴展為十字形,顯然越多艙段的組合,會讓太空站的空間越寬敞,也可以裝載更多氧氣、水、飲食及實驗室設備,甚至是太空人活動的空間等,但每次探空火箭載不了太多酬載,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將太空船與物資發射升空,連接組合,使太空站越來越寬敞。
▲ 2024年1月23日駐守天宮太空站之中國太空人檢視天舟-7號貨運飛船之運補物資。(圖/CCTV)
目前在天宮太空站上駐守半年等待輪替的,是神舟17號乘員3名太空人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皆不到40歲,已經在電視鏡頭前表演隔空吃牛肉水餃及生吃太空種植的生菜給大家看其生動的一面。也進行過出艙活動,做太空實驗、完成艙內外設備維修等,他們返回地球的日子已到了,接班者4月25日發射起飛。
▲ 2024年4月25日發射之神舟18號太空飛船乘員,左起:李廣蘇、葉光富(指揮官)、李聰。(圖/翻攝自央視新聞)
2024年年底前可能還會發射神舟19號載人飛船,屆時天舟8號貨運飛船也會繼續發射上去運補。
中國的探月工程進度
除此之外,中國今年即將在5月時發射「探月工程」的嫦娥6號無人飛船,以長征-5運載火箭發射之嫦娥6號探月飛船與之前的嫦娥飛船一樣,將執行月球採樣土壤任務,目標地點是月球南極艾托肯盆地的阿波羅環形山地區,這地方也是後續嫦娥任務將建立月球科研站的地點。
▲ 鵲橋2號中繼衛星之飛行軌跡。(圖/CGTN)
在嫦娥6號發射前,中國已經在2024年3月20日先行以長征-8型火箭由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鵲橋2號中繼衛星,讓鵲橋2號中繼衛星先行進入月球軌道,以便中國嫦娥六號太空船起降月球表面時作為指揮訊號中繼傳播用。
嫦娥6號也將帶上國際合作夥伴的科研載荷,包括巴基斯坦的Icube-Q立方衛星、義大利漫遊雷射角反射器、歐洲太空總署負離子探測儀、法國氡氣探測儀等。
請注意,「國際月球科研站ILRS計畫」是一項由中國與俄羅斯於2021年3月9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將由中俄兩國共同合作在月球表面興建之「國際月球科研站」計畫,參加這個計畫的國家已有「中國、俄羅斯、委內瑞拉、南非、亞塞拜然、巴基斯坦、白羅斯、埃及、泰國、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顯然都是與英美歐洲國家打對台的獨裁專制國家陣營。
整個計畫已經有模有樣朝向目標前進,中國的嫦娥4號起到嫦娥8號,俄羅斯的Luna-25、Luna-26月球號太空船都是為本計畫進行探測與選址任務服務的。
中國的嫦娥登月計畫已經大致選定未來這個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地點,俄羅斯有強大的運載火箭發射能力與財力可支援,只是由中國主導的計畫,俄羅斯是否能夠接受這個現實,或是之後會再自己興建一個專屬俄國的月球科研站,就有待未來觀察了。
還有上述計畫明顯是與美國重返月球之阿提米斯計畫打對台的。
▲ 2020年11月24日嫦娥5號月球探測器升上太空,展開中國首次地外天地採樣之旅後,中國國家航天局便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圖/CFP)
美國再登月之阿提米斯(Artemis)計畫
美國NASA在太空梭計畫關閉,且經費逐年減少的情況下,雖沉寂許久,但仍從事一些有限的規劃,並試圖找到更多國際合作來幫忙分攤太空計畫之費用。2017年起,NASA推出一個「阿提米斯計畫」(Artemis),由NASA邀集歐洲太空總署(ESA)、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加拿大太空總署(CSA)、以色列太空總署(I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與許多民間企業一起進行,目標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的人類基地,作為向火星探索開發之前進基地。截至2023年底,已有約30個國家簽署阿提米斯計畫協議,當然不包括中國、俄羅斯等被歸類為邪惡軸心國家。
為了達到在月球建立人類基地的目標,該計畫預計使用NASA自己開發的新款「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 SLS)運載火箭」、獵戶座太空船、月球門戶太空站與商業載人航天著陸系統。
SLS太空發射系統火箭雖然沒有農神-5號那麼巨大,到地球近地軌道之推力95噸也不及農神-5號的118噸之多,但因為農神5號已經退役不再生產,
目前SLS就是美國NASA最強力的運載火箭了,而美國SpaceX公司宣稱自己的星艦有100噸到近地軌道的推力,所以是伯仲之間。
▲ 美國各款太空運載火箭到地球近地軌道之載荷大小比較。(圖/SpaceX臉書粉絲頁)
獵戶座太空船是一項美國與歐盟合作的產品,其乘員艙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連結另一半的服務艙則是歐洲空中巴士公司生產。獵戶座可做為月球飛往火星的載具,可搭載4名太空人,NASA已經下單6-12艘並有4艘已經完工可使用,第一艘升空的獵戶座飛船與配合的SLS運載火箭是在2022年11月16日升空。阿提米斯2號則預計2024年11月載太空人升空測試。阿提米斯3號則預估在2025年載運太空人前往月球登陸。
▲ 獵戶座太空飛船之藝術畫。(圖/NASA,公有領域)
總之目前看來,未來在太空中,延續的一樣是地球上的政治立場、意識形態之爭,民主陣營與獨裁專制陣營之爭將繼續在人類歷史延續下去,剪不斷,理還亂。
台灣在目前政治情勢下,獨立發展太空產業不可能且太費時費力,
最好的狀態就是加入美國、歐洲等自由民主陣營之阿提米斯登月計畫,以及未來美國將興建的各款太空站計畫,甚至可以組織團隊參加SpaceX的移民火星之旅,到火星建立一個有台灣特色的社區。
就像台灣人在美國、澳洲、日本、上海、越南都能建立自己的社群一樣,到火星一樣可以。
或者也可以直接向美國的民間太空企業購買服務,直接採購各種遙感與定位衛星、購買代客發射服務,或者直接採購技術已趨成熟的太空運載火箭加太空船之組合,組織自己的太空深空探索計畫。
未來SpaceX要啟動大規模移民火星行動時,預計是要發射數千艘「星艦」太空船到火星的,星艦是用不鏽鋼的船體建造,內部裝潢、幾百人七個月吃喝拉撒、抵達火星後從無到有興建城鎮與基礎設施,台灣就算什麼都不做,也可以賣電腦、晶片、零組件、甚至工具機、各種五金雜貨、糧食藥品到那個火星城市,需求是非常大的,
台灣大可以爭取供應商角色,許多商機大有可為。這可是人類自大航海時代後,再一次啟動移民到未知領域去從頭做起,台灣一定不能錯失這個機會了。
▲未來SpaceX要啟動大規模移民火星行動時,台灣大可以爭取供應商角色,許多商機大有可為。(圖/路透)
● 本文若干內容節錄自作者即將在近期出版之《星際探索-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原文網址: 蘇育平/神舟18號發射成功 台灣別錯失參與太空產業機會 | 雲論 | ETtoday新聞雲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726984#ixzz8YUJohMqs
Follow us: @ETtodaytw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577 episodios
Manage episode 414705296 series 2948782
2024.04.26 中國神舟18號太空飛船發射前往天宮太空站輪班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726984
2024年04月26日 13:02
蘇育平/神舟18號發射成功 台灣別錯失參與太空產業機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
未來SpaceX要啟動大規模移民火星行動時,台灣大可以爭取供應商角色,許多商機大有可為,台灣一定不能錯失這個機會了。
▲ 搭載神舟18號載人太空船的長征二號F遙18運載火箭2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圖/視覺中國CFP)
●** 蘇育平/國際政治觀察者**
中國航天局於2024年4月25日從酒泉發射中心發射中國第七次天宮太空站長期載人飛行任務——神舟18 號載人飛船。乘組人員由葉光富指揮官、任務操作員李廣蘇與工程師李聰組成。
本次發射載具依然是神舟飛船專用之長征2F/G號遙18火箭,高度62公尺,預計將與天宮太空站之天和核心艙對接後,將神舟-17號的三名成員替換下來返回地球,神舟-18三名成員上去天宮太空站值班。每次值班時間為半年時間。
▲ 神舟18號載人飛船。乘組人員由葉光富指揮官、任務操作員李廣蘇與工程師李聰組成。(圖/作者提供)
神舟飛船的由來為何,下方為大家介紹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中國從1960年代兩彈一星計畫開始,看到蘇聯與美國紛紛將太空人送上軌道甚至登月,自然也有如此想像,可是當時中國科技積累太少,綜合國力也薄弱,加上社會還處在階級鬥爭文化大革命階段,哪有辦法有剩餘國力用在太空發展呢?
雖然60~70年代曾有發展「714工程」中國載人太空船「曙光一號」之提議,但最後評估後認為做不到,只好不了了之,這與當時中國海軍也想發展大型驅逐艦,但經費、引擎推力、雷達、武器都不到位,因此一直到21世紀,才終於做出055萬噸大驅逐艦是一樣的發展軌跡。
直到改革開放到相當程度,國力恢復,在科學家建議下,中國開始對載人太空工程進行評估。1983年通過「863計畫」,包含高科技的七大領域,排名第二的航天技術獲撥資金50億元,主要發展「大型運載火箭、太空往返運輸系統、載人太空站及其應用」,並進一步於1992年9月21日通過《關於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的請示》,啟動代號為「921工程」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計畫。
神舟系列飛船是中國從1999年首飛一直到今天,用來執行中國載人太空任務的飛船名稱。這名稱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向大眾徵集而來的最受歡迎名稱,當然也有其他騰龍號、華夏號、九州號等不同名稱建議。
▲ 俄羅斯聯盟號太空飛船Soyuz TMA-7。(圖/公有領域)
神舟飛船主要學習模仿對象是蘇聯的聯盟號(Soyuz)系列太空船,聯盟號太空飛船也與蘇聯R-7火箭一樣,使用了半個世紀以上的老掉牙型號,但是絕對穩定安全強力把你送上太空。
其實神舟飛船的結構是十分簡單的,從最上方往下,分別是軌道艙、返回艙、其他附加艙與最下方的長征2F號專用火箭。老實說空間都不大,也不是想像中電影裡面的銀河聯邦戰艦企業號的威風樣子,甚至連電影中的貨運飛船也稱不上,倒不如說就是幾個大鐵桶一個一個疊在一起的組合。當然也沒那麼簡單,要上太空,要與太空站連接,要容納太空人生活、工作、活動的空間,且要供氧氣,與宇宙的真空要能嚴密的隔絕不能洩漏,這一切都是要仔細再仔細。
▲ 在地面廠房中進行總裝配的神舟飛船。(圖/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神舟飛船主要載人的「返回艙」像是一口鐘,直徑2.5公尺、空間約6立方公尺,三個座位可容納三名太空人,當然空間還是小得可憐,但也已經是世界上空間第2大的太空船,蘇聯聯盟號飛船加壓艙空間是4立方公尺,今天美國SpaceX的龍飛船則是9.3立方公尺。
這還都是小型圓錐狀太空船之內部體積,如果是SpaceX的星艦(Starship),其內部加壓空間有1,100立方公尺,可以分為40餘個房間,或任何排列組合,將是未來「行星際太空船」的典範,但現在還在測試中。
神舟推進艙外面有展開後面積超過4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電池陣列、在宇宙中調整姿態之電離子推進發動機、防熱板等。推進艙可裝載300公斤的物資發射到太空站,返回地球時也可裝廢棄物垃圾,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這樣處理比直接丟入太空當太空垃圾好,因為在真空狀態下,一桶餿水或人體廢棄物在千萬年太空漂流之後恐怕還是很噁心。
說回來,神舟推進艙下方有四台火箭發動機,使用甲基肼/四氧化二氮(N2O4/MMH)液體燃料這種1970年代就開始使用的燃料,似乎是越古老的越安全,本身動力也很強大,雖然這種燃料有毒,但這款長征2F型號的火箭技術相當成熟,而且從來沒有出過大問題。
▲ 神舟推進艙下方有四台火箭發動機。(圖/視覺中國CFP)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當我們看美國、蘇聯的太空梭或其他概念中的空天飛機,都已經像是一艘真正的飛機,還可以像飛機一樣自主返回大氣層並降落在機場跑道。但
神舟飛船的返回艙還是最古老的鐵桶狀飛船形式,可返回地球,但是最後要靠降落傘落到地面,看起來似乎很落後,但至少中國以最節省成本的方法解決了有無的問題,而且可以做到每年兩次發射,不間斷地持續到現在已經是神舟18號任務了。
倘若說要設計更高科技的太空梭或空天飛機,其實中國在一開始製造神舟之前就曾經評估過,但太空梭成本太高、中國科技、材料的技術積累也尚不足,但這並不代表中國今天就沒辦法做了。就好比中國海軍的大型驅逐艦與航空母艦,總要先解決無的問題,之後再開始往更新、更強發展。
不包含火箭推進段的神舟飛船前兩段,大概有9公尺長,重8噸。推進火箭專門用新開發的長征二號F型火箭,並賦予遙X號之火箭名稱以區別每次發射次序。在2021年天宮太空站正式運作以來,神舟飛船以每年兩次的頻率定期發射,輪換人員並補充物資,為了安全,中國會隨時準備另一艘備便隨時可發射前往太空搶救險情的下一號神舟太空船與火箭,確保人員安全萬無一失。
神舟1號至神舟4號,以及神舟8號是屬無人發射任務,其他的各次神舟任務則都是載人飛行。每一個出發執行任務的太空人航天員都會配戴每一次的任務標章,而且從神舟16號任務起,該標章是公開對外徵求徵集的圖樣,讓國民對此更有參與感。
▲ 中國首位太空人楊利偉 。(圖/翻攝 百度)
2003年10月15日發射的神舟-5號飛船載有一名太空人叫楊利偉,他就是中國第一位太空人。就跟蘇聯第一位太空人加加林一樣,楊利偉的第一次太空任務只有短短一天,就匆匆返回地面,因為不管蘇聯還是中國,都不希望自己第一名太空人因為意外陣亡在太空中,有上去就好了,趕快先下來接受歡呼再說。
中國的航天員,也就是太空人幾乎都是解放軍空軍戰鬥機飛行員出身,航天項目也都是在軍事航天部隊(過去是總裝備部或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轄下,也就是說太空人幾乎全部都是現役軍人身份,不可能像大明星一樣隨時接受採訪,到處公開上節目等,不過他們每位上去過太空的人都會留下記錄,也都是人類太空發展史上的一份子。
接下來的神舟任務就是到天宮-1號、天宮-2號原始版太空站中去對接拜訪,做一些太空物理實驗、生物實驗,種生菜、養蠶寶寶、與地面小朋友視訊上課講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的物理現象等。
2021年6月17日,神舟12號飛船終於與最終版的天宮太空站對接,並開始神舟太空人在天宮太空站輪流值勤駐守的任務。要等到下一架神舟飛船來到後,上一架的神舟飛船船員才可以搭船返回地球。
由於天宮太空站開始有太空人長期駐守,對物資燃料等需求激增,中國也開始發射無人的天舟貨運飛船到天宮對接,為駐守的太空人送上食物、飲水、生活物資等。中國也陸續發射「問天實驗艙」與「夢天實驗艙」並與天宮太空站相連結,這座中國人獨力打造的太空站越來越豐富。
中國航天局表示未來將繼續發射「巡天太空望遠鏡」及「天宮太空站」的擴充艙段,計畫將目前天宮太空站的造型由T字形擴展為十字形,顯然越多艙段的組合,會讓太空站的空間越寬敞,也可以裝載更多氧氣、水、飲食及實驗室設備,甚至是太空人活動的空間等,但每次探空火箭載不了太多酬載,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將太空船與物資發射升空,連接組合,使太空站越來越寬敞。
▲ 2024年1月23日駐守天宮太空站之中國太空人檢視天舟-7號貨運飛船之運補物資。(圖/CCTV)
目前在天宮太空站上駐守半年等待輪替的,是神舟17號乘員3名太空人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皆不到40歲,已經在電視鏡頭前表演隔空吃牛肉水餃及生吃太空種植的生菜給大家看其生動的一面。也進行過出艙活動,做太空實驗、完成艙內外設備維修等,他們返回地球的日子已到了,接班者4月25日發射起飛。
▲ 2024年4月25日發射之神舟18號太空飛船乘員,左起:李廣蘇、葉光富(指揮官)、李聰。(圖/翻攝自央視新聞)
2024年年底前可能還會發射神舟19號載人飛船,屆時天舟8號貨運飛船也會繼續發射上去運補。
中國的探月工程進度
除此之外,中國今年即將在5月時發射「探月工程」的嫦娥6號無人飛船,以長征-5運載火箭發射之嫦娥6號探月飛船與之前的嫦娥飛船一樣,將執行月球採樣土壤任務,目標地點是月球南極艾托肯盆地的阿波羅環形山地區,這地方也是後續嫦娥任務將建立月球科研站的地點。
▲ 鵲橋2號中繼衛星之飛行軌跡。(圖/CGTN)
在嫦娥6號發射前,中國已經在2024年3月20日先行以長征-8型火箭由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鵲橋2號中繼衛星,讓鵲橋2號中繼衛星先行進入月球軌道,以便中國嫦娥六號太空船起降月球表面時作為指揮訊號中繼傳播用。
嫦娥6號也將帶上國際合作夥伴的科研載荷,包括巴基斯坦的Icube-Q立方衛星、義大利漫遊雷射角反射器、歐洲太空總署負離子探測儀、法國氡氣探測儀等。
請注意,「國際月球科研站ILRS計畫」是一項由中國與俄羅斯於2021年3月9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將由中俄兩國共同合作在月球表面興建之「國際月球科研站」計畫,參加這個計畫的國家已有「中國、俄羅斯、委內瑞拉、南非、亞塞拜然、巴基斯坦、白羅斯、埃及、泰國、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顯然都是與英美歐洲國家打對台的獨裁專制國家陣營。
整個計畫已經有模有樣朝向目標前進,中國的嫦娥4號起到嫦娥8號,俄羅斯的Luna-25、Luna-26月球號太空船都是為本計畫進行探測與選址任務服務的。
中國的嫦娥登月計畫已經大致選定未來這個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地點,俄羅斯有強大的運載火箭發射能力與財力可支援,只是由中國主導的計畫,俄羅斯是否能夠接受這個現實,或是之後會再自己興建一個專屬俄國的月球科研站,就有待未來觀察了。
還有上述計畫明顯是與美國重返月球之阿提米斯計畫打對台的。
▲ 2020年11月24日嫦娥5號月球探測器升上太空,展開中國首次地外天地採樣之旅後,中國國家航天局便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圖/CFP)
美國再登月之阿提米斯(Artemis)計畫
美國NASA在太空梭計畫關閉,且經費逐年減少的情況下,雖沉寂許久,但仍從事一些有限的規劃,並試圖找到更多國際合作來幫忙分攤太空計畫之費用。2017年起,NASA推出一個「阿提米斯計畫」(Artemis),由NASA邀集歐洲太空總署(ESA)、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加拿大太空總署(CSA)、以色列太空總署(I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與許多民間企業一起進行,目標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的人類基地,作為向火星探索開發之前進基地。截至2023年底,已有約30個國家簽署阿提米斯計畫協議,當然不包括中國、俄羅斯等被歸類為邪惡軸心國家。
為了達到在月球建立人類基地的目標,該計畫預計使用NASA自己開發的新款「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 SLS)運載火箭」、獵戶座太空船、月球門戶太空站與商業載人航天著陸系統。
SLS太空發射系統火箭雖然沒有農神-5號那麼巨大,到地球近地軌道之推力95噸也不及農神-5號的118噸之多,但因為農神5號已經退役不再生產,
目前SLS就是美國NASA最強力的運載火箭了,而美國SpaceX公司宣稱自己的星艦有100噸到近地軌道的推力,所以是伯仲之間。
▲ 美國各款太空運載火箭到地球近地軌道之載荷大小比較。(圖/SpaceX臉書粉絲頁)
獵戶座太空船是一項美國與歐盟合作的產品,其乘員艙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連結另一半的服務艙則是歐洲空中巴士公司生產。獵戶座可做為月球飛往火星的載具,可搭載4名太空人,NASA已經下單6-12艘並有4艘已經完工可使用,第一艘升空的獵戶座飛船與配合的SLS運載火箭是在2022年11月16日升空。阿提米斯2號則預計2024年11月載太空人升空測試。阿提米斯3號則預估在2025年載運太空人前往月球登陸。
▲ 獵戶座太空飛船之藝術畫。(圖/NASA,公有領域)
總之目前看來,未來在太空中,延續的一樣是地球上的政治立場、意識形態之爭,民主陣營與獨裁專制陣營之爭將繼續在人類歷史延續下去,剪不斷,理還亂。
台灣在目前政治情勢下,獨立發展太空產業不可能且太費時費力,
最好的狀態就是加入美國、歐洲等自由民主陣營之阿提米斯登月計畫,以及未來美國將興建的各款太空站計畫,甚至可以組織團隊參加SpaceX的移民火星之旅,到火星建立一個有台灣特色的社區。
就像台灣人在美國、澳洲、日本、上海、越南都能建立自己的社群一樣,到火星一樣可以。
或者也可以直接向美國的民間太空企業購買服務,直接採購各種遙感與定位衛星、購買代客發射服務,或者直接採購技術已趨成熟的太空運載火箭加太空船之組合,組織自己的太空深空探索計畫。
未來SpaceX要啟動大規模移民火星行動時,預計是要發射數千艘「星艦」太空船到火星的,星艦是用不鏽鋼的船體建造,內部裝潢、幾百人七個月吃喝拉撒、抵達火星後從無到有興建城鎮與基礎設施,台灣就算什麼都不做,也可以賣電腦、晶片、零組件、甚至工具機、各種五金雜貨、糧食藥品到那個火星城市,需求是非常大的,
台灣大可以爭取供應商角色,許多商機大有可為。這可是人類自大航海時代後,再一次啟動移民到未知領域去從頭做起,台灣一定不能錯失這個機會了。
▲未來SpaceX要啟動大規模移民火星行動時,台灣大可以爭取供應商角色,許多商機大有可為。(圖/路透)
● 本文若干內容節錄自作者即將在近期出版之《星際探索-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原文網址: 蘇育平/神舟18號發射成功 台灣別錯失參與太空產業機會 | 雲論 | ETtoday新聞雲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726984#ixzz8YUJohMqs
Follow us: @ETtodaytw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577 episodios
Todos los episodios
×Bienvenido a Player FM!
Player FM está escaneando la web en busca de podcasts de alta calidad para que los disfrutes en este momento. Es la mejor aplicación de podcast y funciona en Android, iPhone y la web. Regístrate para sincronizar suscripciones a través de dispositivos.